1、 电改之后,计量设备厂商需要进行哪些业务拓展,才能抓住售电侧市场化的机会?依照现有的服务电网公司的架构,是否需要单独成立团队做准备工作。
个人觉得,电改之后对计量设备厂商来说,首先组要的不是业务拓展,而是重新进行一次战略规划和市场定位,因为原有的市场格局及边界会变得模糊起来,所以计量设备厂商原来给两网提供大批量的低成本计量装置的市场定位随之也会发生变化。其次,要对售电业务、电网业务、市场业务进行深度的理解,这是比较大的一个短板,因为业务思维、业务逻辑和业务认知的建立,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这样的人才目前大部分都在电网体系内,而且也不是某个具体部门的办事人员层级的。第三,个人觉得未来是软硬件一体化、计量设备智能化、自动化与信息化融合、多业务融合的时代。至于是不是需要单独成立团队,这取决于不同厂家的战略和策略,比如进行资本层面的并购与合作是一种,单独成立子公司拓展售电业务是一种,内部独立团队是一种。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如何平衡好当下的电网项目收益和未来中长期在智慧能源领域的风险的问题。
2、 从短中期来看,售电侧市场化对计量设备厂商来说不一定是机会,那么从长期来看,是不是机会呢?这个短、中、长期,大概会是多少年?
对计量设备厂商说,时间不能必然转换为机会,对没有准备、不愿做出改变的人,给他十年也是一事无成。短中长期的时间节点,无非是对不同厂家来说,当下短期利益、中期发展和长期远景之间的风险与收益的权衡与平衡,并找到最合适的道路而已。但是有两句话个人觉得是比较合适的,一是“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你现在不准备等机会来了你抓不住;二是“我们总是高估未来2年的机会,而低估未来5年的发展”,短期可能是1-2年,这是试探、摸索、失败、再出发的阶段,市场、政策、客户、业务都会有很多不明朗的地方;中期可能是3-5年,这时可能已经看到一些成形的东西了,部分应用可以具备推广条件,新的商业模式雏形也有了;长期可能是5-10年,市场充分成熟,欧洲电力市场的去管制周期大致也是如此。
3、 面向市场化售电公司增值服务所需的计量设备体系和设备,在售电公司还没有规模的现状下,如何提前准备有关重新规划设计和开发的工作?准备时间有多长?难度如何?主要难度在哪,技术本身还是思维习惯?
首先需要说明的一点就是计量在售电公司的设备投资来说占比不大,售电公司需要的往往是一个较为完整的解决方案集合,面向一个特定的业务领域,软硬件加服务、加数据、加应用。所以如果从计量的角度去准备,可能准备不好,因为连具体的设备功能和形式需求都千变万化。其次,我个人总结,对计量设备厂商来说,有几个难度,一是从计量到测量到传感的泛化,未来需要的大量传感和传输设备,电能量数据、电气量数据只是其中一部分;二是从产品到解决方案的转换;三是从懂技术到懂业务的转换;四是单一产品思维到系统思维的转换;五是从大规模、低成本、标准化、渠道销售到小批量、个性化、非标准、融合化的产品与方案,这涉及到对整个公司架构和文化的变化。当然最难的是公司的文化和内在业务逻辑的变化,大部分设备厂商会相当不适应的。
4、 除了大家知晓的企业外,对大部分单纯在国内表计市场占领较大份额的企业,成立售电公司的机会和前景如何?
如果是民营的计量设备制造商,个人觉得如果成立售电公司,在短期来看风险会很高,一是技术、业务、管理、文化都完全跟不上售电业务的需求;二是和电网直接竞争带来的风险也很高;三是短期的售电侧市场进入者,如果没有强悍的背景或者实力,都无法和电网正面抗衡的。从中长期来说,如果市场充分成熟,细分市场充分发育,且计量设备公司能顺利转型成为懂业务的智慧能源解决方案方,那依托于数据资源形成售电领域的技术竞争优势,进而参与售电业务,也存在可能,但是这取决于转型是否成功,至少吃老本肯定机会不大。
5、 未来表计计量市场的比例,是不是和三类售电公司的数量和规模呈比例对应?
不一定,这更要看三类售电公司的投资策略、计量需求和市场竞争策略,比如电网下属的售电公司,可能由于电网的国有企业属性,是较难把表计装到资产分界点后面,就像现在一样,用户也不愿意。而第三类售电公司,由于贴近用户,且捆绑了各类服务,用户愿意让你在内部安装各类计量装置,形成能源管理系统,获得增值服务,这样可能一个大用户就是几百上千块表计。这是第一个层面。还有更深层的第二层面,不要用现在的表计思维去理解未来计量、测量、传感、智能控制的需求,未来可能表计只是一块电路板甚至一个芯片,嵌入到用能设备里,甚至跑在智慧能源终端上的一个计量APP,这时谁能估计计量本身的市场规模有多大,你是估算硬件规模还是软件规模?总而言之,未来随着售电、智慧能源和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对计量测量的需求永远在,但是具体的产品需求特征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计量设备厂商是被替代还是主动演化出新的形态去整合别人,这就看每个厂家的智慧了。
6、网售分离对计量行业是寒冬还是新机遇?会否市场洗牌?
对有准备的企业来说,售电市场化可能是一个机遇,但是前提是是否能顺利跨越我上面提到的这些鸿沟,从技术到业务,从产品到系统,从产品销售到客户导向的解决方案,我认为这是很痛苦的。市场洗牌个人觉得短期内由于两网的投资规模支撑,应该不会有太大可能性,慢慢的会有变化。
7、电改对居民用电及表计计量体系会是什么状况?
居民用电价格是政府管制的,居民用电服务是电网公司的普遍服务义务,包括供电服务和抄表结算服务,这部分业务大多还是原来两网的业务,也不会有太多市场化售电公司感兴趣吧,所以基本上表计计量体系维持现状。
8、从武老师的演讲中,你是认为此次电改会取得成功?可以打破电网的垄断地位?
改革是个渐进的过程,现在只是初次的一些交锋,说白了就是从电网身上割肉,现在趋势就是大的国有资本和政府在和电网较量,用小垄断去对付大垄断。
9、我提问一个问题,我们这些非国网表计的生产厂家,产品原来主要供应给企业内部做计量管理和能耗监测。成立售电公司后,国网的这些表计厂家有往我们这个市场发展的趋势,那作为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非国网的表计生产厂家,受到国网供应商的挤压这是必然的一个趋势,但是你们更有优势,因为你们原来是小批量个性化的,但是从企业战略上看,刚才说的这些鸿沟一个都不能少,必须一个个跨越,只不过相对来说体量小包袱小,掉头快一些吧。
10、售电公司将来需求何种人才,必备人才应用哪些?
售电公司未来需要建立几条业务线,包括市场营销、资产运营、能源管理与交易,相应的需要配置高中低不同层次的人才,后续可能能源局会有售电公司业务体系的指导细则,明确必须要多少高级人才什么的。
11、表计模块化、芯片化,是否肯定会到来?时间窗口如何判断?
这个时间窗口很难估计,但是这个趋势个人觉得还是比较明确了吧,就是计量技术的泛化,变成广义数据传感与感知,因为未来对电能量、电气量、非电量等采集需求会逐渐出来。
12、你好,武老师 ,本次电改针对通信模块厂家在电力集抄的机会点有什么看法?比如塑料光纤这样的新型通信技术在电力应用趋势怎么看待?
这个问题只能说,根据不同售电商的,不同应用场景,集抄、光纤都会有应用需求,但是这种需求是由价值驱动的,而且是综合业务价值驱动的。不能简单的从通信技术角度去理解市场,而要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去理解技术价值和具体的技术形态。
13、BAT会否携云计算、大数据跨界打劫售电领域?
这个问题其实我也思考了很多,BAT的优势领域在2C端,也就是海量消费者用户,现在BAT也在和电网合作搞售电大数据,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BAT只是想把居民售电数据和电费支付交易环节整合到它原有的价值链里去,BAT要进入2B端的大用户领域,距离还是比较大吧。
14、在计量设备管辖权仍归电网的规定下,个人认为存量市场在5年内其业务模式应该不会有太大变化,变化的仅会是需求量问题。但随着售电业务的分解,应该会出现一些增量市场,这时候应该会出现各种新的计量需求。武老师怎么看?
现有的计量设备资产归属电网公司,只是电网负责电费抄核收和结算而已,但是不代表售电公司和电力用户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没有新增的计量、测量需求,相反,这个需求会非常旺盛,因为新型售电公司迫切依赖于ICT和数据分析,这些数据一方面电网掌握的也不多,比如只有大用户关口数据,另一方面电网也不会轻易的全部提供。这就迫使售电公司和电力用户提出更多的量测需求,这是必然的趋势,因为量测数据直接关联到负荷与交易,这是直接产生利润的。
文章关键词: 问答
© 2015-2017 i380v.com 版权所有 ICP证:浙ICP备150280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