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上好,我是先见能源智库专家,我叫武连明,今天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今晚的交流议题是:“电改政策配套文件与售电江湖”,声明一下,我不是售电政策的专家,也没参与电改及配套文件的编写或者讨论,所以很多纯粹属于个人猜测和推测,解读不准确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谅解包含。
今天晚上的议题,我希望通过建立起一个较为整体系统的认识框架,来和大家一起探讨电改与售电业务之间的关联关系,如何看待本轮电改及其配套文件。这个认知框架我个人把它归结为三个维度,宏观维度是利益格局再调整,中观维度是市场价格再发现,微观维度是产业格局再构建,通过这个认识框架,我们再看政策的论述,就会有很多深入的理解,甚至对某个具体字眼都会有新的体会,但是又不会太过拘泥于某个具体政策细节,这样才能较为系统的见到本轮电改的全貌,并对后续的趋势做出一定分析和判断。
在讨论之前,我们先快速的回顾一下电力体制的沿革,这也是本轮电改的深刻历史背景之所在,本轮电改不是凭空而来的,从时间轴上看,我国的电力体制基本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一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电力工业局时代,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政企合一,国家垄断,类似之前的铁路局的格局,电力局就是个小社会,自己有发输配用调,有医疗教育在内的大部分社会体系,但是电力体制的计划经济特性造成了严重的供求不平衡,最明显就是缺电;
二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1997年,为了缓解电力紧张,发电侧局部放开,允许集资办电,即允许各路资本投资发电厂,但是还是维持电力局政企合一的格局;
三是1997年到2000年前后,实现了政企分开,政府职能大部分归政府,企业职能由国家电力公司承担,类似现在的国家铁路局和铁路总公司的格局,当然这个阶段可以看作是大的电力体制改革前的过度阶段;
四是从2002年开始的第一轮电力体制改革,这一轮电改的主要内容是:厂网分开,竞价上网;重组发电和电网企业;从纵横双向彻底拆分国家电力公司。原国家电力公司按“厂网分开”原则组建了五大发电集团、两大电网公司和四大电力辅业集团。但是本轮电改设计时列入的一个重要内容:建立区域性的电力交易市场,却在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被搁置了,网上对于东北、华东电力交易市场的试点也有不少的深度分析,大家可以参考。
五是从今年中发9号文颁布开始的新一轮电改,这轮电改是在前面四个阶段的基础上,对现行电力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所以从历史的维度,我们也能很清晰的梳理出电力体制的沿革,就是从严格的计划经济格局向市场化格局不断演变的过程,中间虽然有反复,有探索和挫折,但是螺旋式上升的趋势是不会改变的,这也是本届政府深化改革的意志决定的。当然,本轮电改也会有一些震荡和调整,但是大家始终要相信真正的市场系统和建立应对市场的调节机制,会对市场化过程中各种异动因素造成的震荡进行控制并收敛,最终建立一个稳定持续高效的电力市场。
接下来我们进入正题,首先讨论本轮电改的宏观维度,其深刻的意义在于利益格局再调整,是指本轮电改的核心就是从“放开两头、管住中间”的角度入手,对原有的电网“多发独买独售”的利益格局进行调整,实现“网售分离”,看似一个简单的举措,本质上是对既有的市场利益格局形成了重大的调整,因为原有的利益格局中,电网处于核心位置,从上网点开始,电网公司对于电能是独家垄断的,购销差价的利润全部留在电网公司,电网公司负责输配网的建设,并承担所有供电服务义务。而这就造成了某种奇特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很多大型国企都有的,即“国企越来越像政府”,比如电网,很多时候企业的本质属性——为股东创造利润,是非常弱化的。
电网的年报里经常强调的是自己的社会属性,比如为承担了多少社会责任,保障了多少供电任务,以及非利润的财务属性,售电量完成了多少,投资完成了多少。之前围绕电网形成的利益格局,更多的是有着相当的内生属性的,就是相应的财富溢出到社会并带动社会财富增加的部分,较之在电网内部自转的财富,比例是相对较低的。而这个利益格局的再调整,才是电改文件直指核心之处,几乎大部分之前针对电改文件的较劲,都是围绕着这个利益格局在讨论。
可以预见,在电改文件真正落地之后,未来电网从业务上看,将一分为三,第一部分是承担了公益属性和无歧视普遍服务的输、配、抄表、结算、用户服务,其盈利模式是收取过网费,其输配电成本按照政府核定的价格进行,投资规模和成本受到政府监管;第二部分是与电网公司保持“相对独立”的调度机构,负责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从本质上说更接近政府机构职能,其对于电网公司来说也是成本中心,其成本受政府监管;第三部分电网公司所属的市场化售电公司,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其盈利模式是赚取购销差价,而且从配套文件看,对这类售电公司是按照“特殊类型售电公司”进行,因其与电网公司之前存在的天然联系,所以为了防止其利用这种关系形成不公平的竞争局面,配套文件明确提出要求建立“防火墙”,即独立法人、财务独立、场地独立、人员独立、信息独立的“五独立”要求。
按照电改文件的设计要求,如果电网公司真的做到这三部分的分别运营,原有的利益格局将发生重大的改变,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的深刻变化是财富的溢出倍增效应。原有电网的购销差价的利益,有相当一部分将会被非电网市场化的售电公司拿走,即使有20%-30%的利益被市场分走,对电网来说也是较难忍受的阵痛,因为这会影响电网现有的经营模式和投资模式,原来围绕电网形成的内生性利益格局将会逐渐因利益流失而变得萎缩,不少低效甚至无效的利益团体将会受到冲击,比如电网的三产等等。但是这部分利益到了市场竞争环境下,将会产生更为明显的溢出效应,带动有竞争能力的各类主体发展起来,这种溢出效应对于整个电力能源产业链的财富倍增,甚至激活一些原本无法快速发展的行业,这将远远大于原有电网内生的财富拉动效应,促进资源的更有效率的分配,这才是电改的深意之所在;
第二个方面是建立更为公平的市场机制与合理成本核算体系,这是保障市场高效运转的基础,一是更为公平的市场机制,即“垄断的非盈利,盈利的市场化”,输配电环节定义为非盈利模式,采用成本定价+准许收益的模式,无歧视公平开放给所有市场主体,只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市场机制无法发挥作用时的保底和普遍服务,这对其他市场主体(含电网的市场化售电公司)来说是公平的,而且通过严格监管保证电网不能因这种垄断地位,而倾向于和自己有利益关系的市场化主体。所以有专家曾经表达过类似的意思:去管制不是市场化的核心,市场化的核心是建立合理的规则,并确保对违反公平行为的高效监管;
二是更为合理的成本核算体系,对于非市场化的垄断环节,不能按照原有的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去核定,而应该按照“合理”的成本核算规则,这也是原有电网备受诟病的地方之一,而这种成本核算体系,也将打破现有的投资、运营环节形成的利益格局,甚至会通过其他市场主体的投资与运营成本,在市场竞争环境下暴露真实的成本,使得监管部门有充足的核定依据,倒闭电网公司形成合理的成本构成,把不合理的成本挤出垄断环节,让市场去奖励有竞争力的主体,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对既得利益格局的打破,也是社会财富增加的过程。
接下来谈第二个方面,中观层面的市场价格再发现,市场化的核心要素就是围绕供需关系形成的价格发现,之前的电价主要是由政府制定并进行管制的,价格无法构成信号对供需关系造成调整,可以说造成了相当多的矛盾,比如在供给侧,发电侧的成本无法顺畅传递到上网电价,煤价高企时造成发电企业普遍亏损,煤价低迷时发电企业大量投资煤电机组导致电力生产过剩,这都是价格无法发挥信号作用导致资源错配的案例;
在电网侧,由于价格固定,电网赚取了足够的购销差价,一方面电网没有意愿在电力供应过剩的时候通过降价刺激电力消费,另一方面在供应紧张时,只能通过政策性的有序用电管理方案,通过较为强硬的拉闸限电来减少需求,造成了不少政府、电网企业和用户之间的矛盾,同时,由于电网的购销差价保证的电网足够的毛利且不用对报表利润负责,电网无法抑制自己的大规模投资,并造成运营费用的高企的局面。
而这些问题,都有希望在本轮电改中,通过回归电力的商品属性来解决,具体的思路主要包括:一是放开市场,通过建立电力市场,形成发售用双边或者多边直接交易的局面,使得供给侧和需求侧通过市场价格直接联动起来,而且通过价格信号反应供需变化,一边使得供给侧的资源配置更有效率,另一边是通过价格信号有序引导用户合理安排负荷,并建立需求侧交易机制,改变了之前仅仅依靠峰谷电和部分试点地区依靠政府补贴开展需求侧响应的被动局面;
二是明确了垄断环节边界,并在此基础上对电网实际成本进行梳理,按照电压等级、客户对象、供电范围、业务内容等不同维度,使得输配电成本逼近真实成本;三是逐步厘清各类价格的交叉补贴,明确价格边界,使得各类补贴依据逐渐清晰;四是通过成本核定,对电网公司某些较为盲目的固定资产投资进行抑制,所有需要列入输配电成本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都必须经过监管部门审核,并对投资成本进行严格控制;五是通过上述成本的梳理,为价格中叠加环境成本找到依据,避免了政府通过电网补贴清洁能源成本的局面,并为后续更大范围的环境成本分摊奠定基础。
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价格信号也代表着对先进者的奖励,比如在供给侧,效率高排放低的机组可以有更大的成本优势,获得更多发电小时数,这就促使发电商投入对落后机组的技术改造,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售电环节,由于价格波动幅度增加,变化频率加快,使得售电商仅仅依靠粗放的负荷估算无法优化其交易行为,必须通过ICT技术提升负荷管理和负荷预测水平,同时,对利润的追求也会迫使售电商降低运营成本,采用更多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在需求侧,电价和需求响应价格的充分市场化,会催生出用户和售电商积极参与需求侧管理,带动负荷控制、微网、分布式能源、储能等一大批能源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并带动第三方需求侧服务企业的发展。
最后谈一下第三个方面,就是微观层面的,包含售电在内的电力产业链重构,由于宏观层面的利益格局被逐渐打破,中观层面的市场和价格机制重新发现与定义,使得市场配置电力资源的作用逐渐体现出来,原来围绕电网而构建的电力产业链,将会逐渐被市场重构,某些参与者被淘汰,某些新的参与者出现,某些环节被改写。至少在市场化初期,我们可以预期以下这几个可能的变化:
一是电网在市场化售电这个环节上,进退维谷。由于电网原有的利益格局和产业链太过深广,一旦在售电环节受到严格监管并倒逼电网企业进行市场化适应,这时庞大的企业惯性会让电网一下子无法适应,电网原有计划经济体系下运行时积累的矛盾会逐渐爆发,比如电网与各级政府的关系、电网与用户之间的矛盾、电网与发电企业的矛盾、电网内部主业与三产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的冲突点很可能就在市场化售电这个环节,比如既有的利润大头是大工业用户,这些用户的售电量如何在电网非市场的营销部门和市场化的独立法人售电部门之间划分,产生的利润如何分配等等,而电网本身如果被动的应对,则很难应付外界各方对售电侧开放的期待和冲击,市场的舞台上,巨象如何跳舞,且让我们不妨静观其变;
二是市场化初期,大一统格局被打破后,地方政府、五大发电集团、四小发电集团的竞合关系耐人寻味,很有可能出现局部的发配售一体化和配售一体化的公司,增量配网作为售电业务的第一块敲门砖,被各路豪强所关注争抢,而有配网资产的园区主体,又会与拥有电源资产的发电集团相互补充形成合作,而那种无资产的轻量化售电公司,在初期暂时还看不到较大的生存空间,而为了应对电网大垄断,在市场化的条件和严格的监管下,局部的配售一体化或者发配售一体化,只要不侵害用户的选择权,给用户带来实际的市场化利益,可能也会被监管部门所允许;
三是用户的声音会逐渐响亮起来,原先被电网捏着脖子不敢出声的各类用户,在市场格局逐渐打开以后,其声音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因为在电能过剩的当下,只要市场机制设置合理,能应对发电商的价格同盟,买方力量还是不可小觑的,这时的用户,可能会提出更多的需求,不仅仅要求买便宜的电,更要得到售电公司多种多样的服务,于是围绕着的这些个性化的需求,包括节能服务、能源金融和投资、能效管理、能源托管、资产运维、需求侧、能源信息化等等一系列的服务都会挂接到售电产业中,得到较大的发展机会,也使得售电商在客户需求的驱动下,积极的向能源综合服务方转型,并带动更大范围的上下游产业链联动,财富的溢出效应更加明显。
四是原有的电力产业链各个环节都积极寻找售电业务的突破,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增量配网投资市场化,电网成本受到严格监管的结果就是原来电网的钱不好挣了,而新的各类客户,包括售电商、能源运营商、电力用户在市场化的条件下,其需求又千变万化,不再是以前电网制定产品标准,大家血拼价格和客户关系的竞争模式,对大的供应商来说,原先的标准化、低成本制造的优势顿时变成无法个性化的劣势,于是电力供应链企业将会面临一轮痛苦的转型和洗牌,原有电网业务未来可能只是温饱甚至鸡肋,而新的业务方向,虽然可以吹得天花乱坠,包装各种时髦概念,但是公司的中长期价值终归要看业绩和核心能力说话,新一轮的市场优胜劣汰又会开始,但是可以乐观的估计,以中国售电市场规模之大,孕育几个比肩BAT的伟大智慧能源企业也不是不可能吧。
总之,新的时代总会到来,不要高估未来2年的市场,也不要低估未来5-10的市场,泡沫可能会有,正向震荡总会带来反向抑制,系统在震荡中走向收敛,泡沫之后才有伟大的企业浴火重生,让我们拭目以待。
文章关键词: 电改,公开课
© 2015-2017 i380v.com 版权所有 ICP证:浙ICP备15028045号